top of page

護牛組

20190226 時事多面睇 : 流浪牛問題

25 Feb 2019

20190304 Pearl Magazine <Herds Moo'ving>

03 Mar 2019

Pearl Magazine
明珠雜誌 <Herds Moo'ving>
Wandering cattle are eating everything in sight and rural villagers want them rounded up. Why is it difficult keeping these animals under control?

無線新聞:有指流浪牛遷移地點野草不足不宜居住 促當局另覓地點

17 Feb 2019

全港有千多隻流浪牛,有關注組織指,漁護署將流浪牛遷移到西貢郊野公園兩個地點,但地質不適合草生長,會出現缺糧問題,當局要另覓合適地點安置。

 

近年不時有流浪牛四處覓食,在西貢,垃圾桶都不放過。 義工黃美儀說:「不停吃一些沙石進肚,或者是遊客丟下的膠袋。最極端的情況,牛要吃垃圾又或者遊客給一些肉類。」

 

全港流浪的黃牛約1110隻,當中在西貢及馬鞍山就佔了超過四成。 有義工發起割草活動,這日來到西貢郊野公園餵食。

 

黃美儀稱:「因爲這裡是人工填出來的地方,不是一個天然種植草的地方,去到冬天只是一些綠色的草皮地,見到一些草都沒有,在我眼中好像一個人造足球場。」

 

義工會將草放在牛經常出沒的地方,讓牠們自己過來食,而不是主動餵食,避免騷擾到牛群。 這裡及地質公園東壩一帶都是漁護署兩個流浪牛遷移地點。有關注組織認為,這兩處的草不足,東壩地勢亦險要,不適合流浪牛居住,當局應另覓地點。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表示:「例如十四鄉企嶺下海有很大片郊野公園、很大片未發展的地方,如果我們能將牛帶去那個位置,牠會住得比這裡好。有兩個條件考慮,第一你選擇地方的時候,牛能不能夠生存到?這是第一重要的地方。第二、如果牛傷了、病了,有沒有人知道?如果你覺得牛沒有草都可以放來這裡,我覺得這是虐畜。」

 

漁護署指,超過4000公頃的西貢郊野公園,擁有足夠天然資源。流浪牛不會面臨野草不足和不宜居住的問題。

香港電台第一台 千禧年代 08/06/2018

11 Jun 2018

08/06/2018 - 6.8.5 大帽山疑有小牛被虐殺

小牛疑遭虐殺 掏空內臟掛大帽山標距柱

11 Jun 2018

【明報專訊】大帽山發生懷疑小牛虐殺案。警方昨晨接報一名可疑男子在大帽山雷達站附近帶着一具小牛屍體下山,警員上山了解時赫見一具未成年牛屍被人掛在標距柱之上,屍體腹部剖開,骨骼、內臟被取走,狀甚恐怖。警方調查後,不排除小牛遭人虐殺後棄屍山上,正追緝涉案中年男子,案件暫列殘酷對待動物處理

漁署職員見可疑南亞漢 小牛遭開膛掛屍山上

11 Jun 2018

  荃灣大帽山禁區昨揭發令人齒冷血命案,一頭小牛被發現腹部劏開,挖空內臟倒掛於路邊一枝標距柱上,死狀恐怖。警方接報將屍體交漁護署解剖調查死因,並追緝疑人及調查動機。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護牛組)何佩嫻譴責兇徒冷血殺害小牛,希望警方及漁護署要嚴肅處理,緝捕兇徒。她反對政府現時對流浪牛的政策,只是捕捉、絕育及放回偏遠郊野,卻沒有對牛隻存在分佈進行全面可載量統計。

http://hd.stheadline.com/news/daily/hk/674495/

《經緯線》 ---《被失憶的城市》

19 Feb 2018

經緯線》 ---《被失憶的城市

14鄉大公牛被人道毀滅,

申訴報告亦未能有效監管,

香港"被失憶"

佔領行動,由邊個下令放催淚彈?政府如何決策?
橫洲事件,政府同地區人士四次摸底,到底傾了甚麼?
港大首席副校長遴選風波,政府有沒有介入?

香港無《檔案法》,亦無《資訊自由法》。
這些政府檔案,可能永遠都不會重見天日。
真相,可能永遠都不會知道。

#經緯線 
#檔案法
#資訊自由法
#失憶城市 

漁署懶理申訴專員裁決 拒交「大公牛」驗傷報告

28 Oct 2017

記者:潘柏林                           蘋果日報

西貢十四鄉牛群領袖「大公牛」,今年5月不幸遇上車禍受傷,最終被漁護署人道毀滅。有保育人士要求漁護署提供牛隻的驗傷報告遭拒絕,於是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並裁定漁護署違反《公開資料守則》。不過,漁護署懶理申訴專員裁決,堅拒交出相關報告,並向律政司尋求法律意見。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今年5月向申訴專員公署投訴,指控漁護署搜捕野豬行動安排失當,和無理拒絕提供「大公牛」的驗傷報告。申訴專員公署指,無證據顯示野豬搜捕行動有安排失當之處。不過,公署認為漁護署拒絕提供受傷牛隻檢查報告,屬違反《守則》的規定。

 

漁護署向公署辯稱,沒有一份正式檢查報告,只有工作紀錄,當中包含很多一般人未能了解的專業術語,要重新編制才能轉化成公眾能正確解讀的報告,又引述《守則》2.9(C)和1.14段,指重新編制會損害部門運作效率,及《守則》不會強制部門編制從來沒有存在的紀錄。漁護署指若提供資料,會被誤解有關內容,引發爭議和不必要的指控,影響獸醫的專業形象和動物管理工作。

 

申訴專員公署反駁指,即使漁護署沒有正式報告,仍有一份工作紀錄可提供,而工作紀錄是「已經存在」文件,因此漁護署引述《守則》第1.14段並不適用。另外,公署亦看不到提供工作紀錄會如何損害動物管理工作,批評漁護署引述《守則》2.9(C)作理由亦不恰當。

 

公署又指,工作紀錄包含簡稱或專業用語,並非《守則》所載「可拒絕的理由」,漁護署不應假定資料索取者一定會誤解有關紀錄。若有需要署方提供資料時可作適當補充或詮釋。公署批評漁護署處理有關個案的職員對《守則》理解不足,有需要向職員加強培訓,確保按守則及其應用指引行事。

 

何佩嫻指,自收到公署回覆後,再引用《守則》向漁護署索取有關紀錄,但仍不得要領,漁護署只以電郵回覆,正就相關問題尋求法律意見,因此需時處理個案,待完成後,會盡快給予回覆。

 

漁護署回覆《蘋果》查詢稱,已就有關個案與申訴專員公署進行商討,並將向律政司尋求法律意見,以決定進一步的跟進工作。申訴專員公署指,根據《申訴專員條例》的保密條款,不能透露個別投訴個案的內容,但若申訴專員認為部門沒有充份理由而拒絕落實某些建議,專員可向行政長官作出報告。

 

對於部門尋求法律意見去考慮如何落實申訴署的建議,署方認為並無不可。而過去3年在已完成的全面調查中,逾九成公署的建議已獲所涉部門及機構接納和落實。

港台32 <牛在野>

07 Oct 2017

【護牛羅生門】綠的西貢撞斃牛 村牛關注組憂一屍兩命當場剖腹 護牛天使批不了解讓牛多受一刀 明報

20 Sep 2017

西貢西沙公路西沙茶座對出路面昨晚6時左右發生母牛被新界的士撞死事故,引來兩個關注牛隻組織罵戰,事緣一方擔心一屍兩命決定即場剖腹,另一方認為母牛已打避孕針懷孕機會不大反對,最終剖腹後母牛體內發現初步形成的胚胎。

偏向為母牛剖腹的組織是「西貢十四鄉村牛關注組」,據其社交網站Facebook的帖文表示,一隻耳牌編號609的母牛,昨夜在西沙公路被一輛新界的士撞倒斃命。關注組指村民當時找不到獸醫,因懷疑牛隻體內有胎兒需從速搶救,故致電毛孩守護者(毛守)求助,以免一屍兩命。

該組織指毛守義工到場後協助剖腹,發現牛隻體內的是初步形成的胚胎,就撞死牛一事,關注組呼籲運輸署盡快在西沙公路安裝超速探測器,以杜絕車禍。

不過,當時同樣有成員身處現場的另一個關注牛隻組織「西貢護牛天使」,卻有不同說法,該組織成員駁斥關注組指牛隻懷孕說法並不可能,因每隻釘有耳牌的牛隻都打過避孕針絕育,該組織也定期為牛隻抽血檢驗,證實針藥效果,批關注組仍堅持剖腹決定。

護牛天使亦在Facebook分享事件,指關注組剖開牛隻腹部後並未發現牛胎,而檢查完畢後亦沒把傷口縫合,致食環署外判到場運走牛屍時「所有內臟都離開曬個身」。護牛天使批評關注組對牛隻身體構造與習性不了解,白白令牛隻蒙受毫無尊嚴毫無意義的一刀。

當晚在場的關注組代表、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護牛組)何佩嫻回應《明報》回覆,指涉事母牛已經7歲,是由村民看着長大。就不少村民觀察所得,母牛奶囊突出,腹部隆起,因而認為母牛腹內胎兒已經成胎,並4至5個月大。但就剖腹後結果所得,腹內胚胎僅僅成孕,並未成型。

她表示避孕針仍在試驗階段,即使打了避孕針,也不能完全避免牛隻懷孕,村民已就此食環署多番投訴。更透露曾經發生有牛隻打了避孕針但依然懷孕,最後卻胎死腹中的事件。

另外她表示負責剖腹的義工是一名退休獸醫,因如果耽誤太久腹中胎兒便會窒息而死,故匆忙趕到現場,才沒合適工具診斷縫合。她又表示當時在場的「兩個不知來歷的人」在決定剖腹前沒有說話,僅不斷拍攝短片照片,至剖腹完畢方才指罵村民。何佩嫻表示覺得奇怪,指村民並未見過兩人,質疑為何兩人在村民討論時不作提議。

冀集掖成裘幫牛

08 Sep 2017

毛與綠 08期   冀集掖成裘幫牛

記: 記者

何: 受訪者— 何佩嫻  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

記:「其間有找過漁護署會面嗎?」

何:「一直有進行,直至今4月份,立法會的動物會議委實令人失望。漁護署助理署長薜漢忠獸醫和吳海艷獸醫在立法會信誓旦旦地宣稱很愛護牛隻,沒有放逐幼牛。我們看見的幼牛,其實是體型細小的創興野牛,他們沒有分開牛母子,並且會監察每頭牛隻的行蹤和健康。在牛隻申訴會上,議員問的不是漁護署官僚荒謬絕倫、厚顏無恥的謊言,而是要求我們找專家獸醫來證明創興幼牛的年歲和身體狀況,因為他們都不清楚牛隻的問題。失智的世代,很多人都會貪方便地選擇相信專家顧問和權威,多於實證和親身體會,儘管那份調遷牛隻的顧問報告已被事實證明失敗,2年間被消失了、死亡了多少牛牛。

而幼牛674的資料已整理好,這一次,我捨立法會而傳送到申訴專員,投訴漁護署動物科和牛隊的過失,希望能還674幼牛一個公道。另外,我們也開始在群組展開護牛籌款,希望可以集掖成裘,匯集香港民間的力量“自己牛牛自己救”,援助處於生存困境的牛牛,推動原居牛的生存權利和持續保育的政策,重建鄉郊人牛共生的關係,為香港原居牛尋求安身立命之地!」
--------------------------------------------
後記:

筆者早年是「梅窩牛牛之友會」的創會成員,知道牛每天是有游牧路線,以梅窩村牛為例,牛也會有竭息的時候,並不像創興的牛,默默低著頭,吃過沒停。 

最後筆者問佩嫻,堅持幫牛的精神在於什麼?


佩嫻答:「4000年前,炎帝將最有靈性的動物— 牛馴服,和我們的祖先一起開荒。牛隻一直是鄉村的吉祥動物,村落因牛而豐衣足食,人牛幾乎是夥伴的關係。只不個半世紀多一些,我們卻要將原居牛退化回野生動物,回歸到野性時代,將人牛深厚的關係割斷!我無法接受政府這樣對待牛!」

漁護署強扯未戒奶幼牛帶走 西貢流浪牛骨肉分離難生存 蘋果日報

09 Sep 2017

記者 潘柏林   蘋果日報

 

漁護署近年不斷捕捉西貢流浪牛,再流放至創興水上活動中心,有西貢居民拍攝到署方職員強行扯走幼牛上車。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何佩嫻批評,署方拆散幼牛與母牛,幼牛在欠缺食物的創興中心生活,生存機會大減,一隻編號674幼牛被流放後越來越瘦弱,今年中懷疑營養不良死亡。漁護署指檢查顯示674肝臟出現病變,其死未見與營養不良有關。

 

 

 

根據14鄉村牛關注組提供的影片,去年9月漁護署職員以繩索綁住幼牛嘴巴和左後腿,職員一前一後扯走一隻幼牛,期間幼牛不斷掙扎叫喊,更兩度嘗試逃跑,幼牛最終被拖行上貨車。市民一邊拍片一邊問,可否以麻醉方式帶走幼牛,但職員指用麻醉藥捕捉對幼牛更具風險。

 

何佩嫻指該隻幼牛編號719,被捕時約3個月大。據了解是村民見幼牛腳部受傷,要求漁護署治療,結果幼牛被捕後流放至創興。她批評漁護署強行拆散母牛與幼牛,涉嫌違反助理署長薜漢宗今年4月24日在立法會聲稱,署方絕不分開母牛和未戒奶的幼牛。719被流放後出走,最終被漁護署帶返農場圈養。

 

何佩嫻認為漁護署應一併走帶母牛和幼牛,「牛嘅親族關係好重,特別係母子好情深,中國人有句說話舐犢情深,幼牛係黐住媽媽嚟生存。」她指幼牛被放逐到創興後,沒有親族照顧,難與成年牛爭食,幼牛變得瘦骨嶙峋,例如編號533的幼牛被放逐到創興後孤立無援,「佢周圍搵大牛搵奶飲,因為冇一隻係佢媽媽,所以畀大牛撞開佢,佢亦變得好瘦弱。」

 

義工亦發現幼牛屢有失蹤、被車撞死、甚至懷疑營養不良死亡個案,前年編號552的幼牛被放逐創興,牛媽媽連續幾天哀嚎,552在去年1月被車輛撞至盤骨爆裂而死。另一隻編號674的幼牛去年12月在創興出現,今年5月變得很瘦弱,「佢瘦到啲骨現哂出嚟,連嘢都唔肯食。」署方收到求助後將幼牛帶返農場,其後回覆幼牛於治療期間「自然死亡」,何佩嫻質疑幼牛是營養不良死亡。

 

漁護署指編號674是一隻約3歲成年雌牛,今年5月初接獲市民報告指674身體虛弱,署方把牠帶回打鼓嶺行動中心觀察及治療,治療後健康一度好轉,但在觀察期間死亡,檢查顯示其肝臟出現病變,其他器官未見有異,未顯示其死亡與營養不良有關。

 

漁護署指捕捉到的流浪牛絕育後,遷移至同區較偏遠的地方,署方會盡量一同捕捉母牛及其哺乳幼牛。在遷移任何牛隻前,獸醫會進行檢查及評估,確保牠們有良好的健康狀況並能自行覓食,無須依賴哺乳維生,才會進行遷移。署方牛隻管理隊在2011年年底成立,至本年7月於西貢區共進行297次牛隻遷移或放回行動,包括重複捕捉及遷移,大部分牛隻健康情況良好

慈善愛心潤膚乳 Charity Pot Hand & Body Lotion by LUSH

16 Aug 2017

透過慈善愛心潤膚乳,我們很高興能幫助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支持及協助他們保育大澳及大嶼山地區的獨有生態及棲息於此的各種珍貴動植物。


We are thrilled to give our helping hands to our friends from Association for Tai O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supporting their work to conserve Tai O and Lantau's ecolog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逼走原居牛.三】西貢十四鄉 幼牛流放記 HK01 社區版

13 Aug 2017

如果不是耳牌編號719這頭幼牛,或許在農業式微後,西貢十四鄉的人和牛不會再走得這麼近。

  • 2016年中秋節晚上,住在泥涌舊村的Fanny To發現一隻約三個月大的幼牛腳部受傷,她立即拿出家裏平日用來替狗清洗傷口的藥水,給牛作了初步護理。翌日再看幼牛,牛的傷口仍在滲水,她不放心,就拿着一些藥物繼續跟着小牛。另一村民把幼牛的情況通知漁護署。牛在星期五晚受傷,漁護署在星期一帶走幼牛,當時,其他牛隻嚇得四散,只有幼牛被帶走。後來,幼牛的母親不時回到幼牛被帶走的地方,不斷叫喚,Fanny猜想,母牛是想與幼牛團聚吧?她也關心這頭幼牛,一直以電話、電郵與漁護署保持聯絡,查詢幼牛的健康狀況,且表示希望幼牛可在康復後送回十四鄉。這頭幼牛在絕育後掛上了719耳牌。

  • 719不是Fanny在十四鄉第一頭關心生死的黃牛。在719被帶走的前一個月,也有一頭幼牛(絕育後的耳牌編號為715)在Fanny家門前被漁護署帶走。當時,她好奇查問為何要帶走牛隻,漁護署職員說,是因為牛受傷了,要把牛帶走醫治。驟眼看,她覺得幼牛傷勢不重,好奇下,她致電漁護署查詢幼牛的情況,職員在電話告訴她,715被送到西貢郊野公園內的創興水上活動中心內的草地,那是一個非常適合牛生活的地方,且715在裏面也有朋友。她聽了放心,也放下這件事。直至她跟進719的情況,職員後來說719在治療後會送到西貢郊野公園,可是她認為719實在太幼小,被捉走時還未戒奶,完全不懂吃草,且捉走後一直被圈養,她覺得719無法離開母親在野外獨立生活。到底719會被放到哪裏?會是創興嗎?創興真是一個適合牛住的地方嗎?帶着種種疑惑,她在去年11月來到創興。

  • 眼前草地的草量非常稀薄,她在牛群裏走來走去,終於找到離群獨處的715,牠非常瘦弱,她想,715是不夠吃嗎?不合群嗎?想念十四鄉的牛群嗎?她只覺715非常可憐,如被流放,而她實在來得太遲了。「其實你在我的村裏把牛捉走,是否應該確保牠沒有危險、確保牠們健康、確保牠們生活得比以前在十四鄉更好?牛在村裏,有村民看守,我們都很愛錫牛。但你放在創興,牠們有事由誰照顧?死了也沒有人知道,是嗎?我覺得整件事很離譜。」

  • 她聽官坑村的村民說,2015年7月曾有一隻耳牌編號552的牛隻因被車撞傷而被漁護署帶走,治療後,552在2016年1月7日被放到創興,1月21日在附近馬路被車撞死。她很擔心715和719,不斷要求漁護署把719送回十四鄉,獲得的答覆卻是719曾被放到西貢郊野公園,很快因在馬路上徘徊而被接回,而以後還是會放到郊野公園。「719已被圈養了這麼久,真是可以在野外獨立生活嗎?」中秋節後跟着719的那天,村民見她總是坐在牛群旁邊,主動與她聊天,她才知道村裏原來有這麼多人關心牛群,彼此交換聯絡方法,村民又介紹村裏其他愛護動物的村民給她認識,她與村民在通訊群組裏不斷更新牛群的狀況,大家都覺得要好好看管以泥涌舊村、輋下村、官坑村、大洞村為生活範圍的這群黃牛。村民遂在2016年12月成立「西貢十四鄉村牛關注組」。

  • 「我們希望把719帶回十四鄉,希望原區安置,不要再搬走十四鄉的牛,就算醫病或絕育也不要把牛帶走,你來這裏做,我們可以幫你。」

  • 「我們村裏的人牛關係本來是很好的,人和牛都不會騷擾對方,我們看見牠們一家大細齊齊整整就很開心,牠們中秋節可以走出來與我們一起曬月光,牠們喜歡見人,喜歡有人氣的地方,而且牠們不會阻路,見人走過,總是把路讓給你。其實,草食性的動物會有多兇殘?人類實在比牠們兇殘太多。」

  • 從去年9月至12月與漁護署不斷聯絡的三四個月裏,最令她難過的是:「他們常常說『我是專業,你不是』,好像我說什麼都是自己個人感情,而他們一句專業就令你無話可說。我們其實也不想找漁護署,希望可以自己找獸醫來醫牛,最多我們自己付錢,可是我們四圍去找,始終找不到可以醫牛的獸醫。」

  • 葉太是十四鄉關注組的另一成員,住在輋下村,最初搬來鄉村是為了養狗,平日常常會在村內餵飼流浪狗,一些流浪狗後來更跟她回家,不再流浪。她從村民口中得知719的事,便跟Fanny到創興看牛,那是去年冬季,她只見草原上幾十隻黃牛瘦得見骨,便開始與關注組成員,以及住在元朗、沙頭角、紅磡等地的人一起到創興餵牛,每人每星期大概到創興一次,而每星期有三天會有人帶草到創興餵牛。「其實牛在村裏本來是自由自在地休息的,我也不會特別干擾牛隻生活。我甚至覺得流浪狗、流浪牛其實應該和人類保持距離,不要太親近,不然有壞人想要傷害牠們就很容易。我們是沒有辦法才老遠跑到創興餵牛。」

  • 漁護署常常說捉牛是因為怕牛走出馬路,一來阻塞交通,二來怕牛會有危險,但牠們來到創興仍是一樣危險,牠們的安全沒有保障。

  • 葉太

  • 牛在冬天仍然瘦弱,餵草接近八個月,今年初夏的牛群已漸漸回復正常體格。可是,夏天經常有雨,葉太留意到雨後的創興草地會有水坑,黃牛不喜歡水,雨後睡在馬路,而創興草地的樹叢多為台灣相思樹,樹葉是針葉,不能為牛遮風擋雨,牛在大雨時如果想找地方躲避,最快也要沿着一條馬路上斜來到供遊人使用的涼亭,就算裏面沒有遊人避雨,一個小小的涼亭也不夠幾十隻牛避雨。葉太說:「漁護署常常說捉牛是因為怕牛走出馬路,一來阻塞交通,二來怕牛會有危險,但牠們來到創興仍是一樣危險,牠們的安全沒有保障。如果創興真是有牛棚,有避雨的地方,有足夠的草地,地方又好,其實是沒有問題的,但事實卻不是這樣。」

  • 2017年1月8日,是關注組成員在創興看見715的最後日子,以後沒再看見牠。

  • 不知牠走到郊野哪裏了,就是沒有走回十四鄉。

  • 如果創興不是黃牛安樂窩,葉太希望牛群可以留在十四鄉。「我們在輋下村天天留意牛群有沒有出現,看見牛群便拿乾淨的水給牠們喝,如果牠們要離村過馬路,我們便協助牠們過馬路,等牠們在村內休息、安頓好了,我們才離開。我們也會記錄牛隻的數目。如果其他村的牛隻有事,我們也會盡力到場幫忙。當然也會留意牛隻是否受傷,如果傷勢輕微,可以為牠們噴適當的藥水治療。」據她觀察,輋下村的村民並不討厭牛群,而她為了減少牛隻遭人投訴的機會,每次看見牛群經過,都會拿着一支棍與一個以鐵桶割成兩半的自製垃圾鏟,沿着牛群走過的路徑剷走牛屎,再倒進草叢裏施肥,或放進花盆種花。

  • 「我最初住在鄉村時,對牛沒有任何愛憎感情,但一定不會是討厭,其實住在鄉村就預料了可能會有這些動物,有動物的生活反而更開心。牛是很聰明的,有時牠們沿着行人路走,也會靠邊走,留一半路給人走,不會站在行人路中間阻礙我們。牠們見有車來,也懂得避開,甚至有時夜裏站在馬路中間,我走出去做點手勢,牠們也懂得我的意思,走回路邊讓車經過。有時我甚至覺得,接觸牛其實比接觸狗更容易,狗的戒心較重,我最初餵狗,牠們會等我放下食物、離開後,才出來吃,而牛很友善,牛不怕人,為什麼人類反而覺得牛很可怕,要千方百計趕走牠們呢?」

  • 西貢十四鄉將有更多人前來居住。屋宇署於去年12月及今年4月分別批出新地持有的西貢十四鄉項目第一期及第二期建築圖則,共獲准興建76幢住宅。而同樣由新地持有的西貢北十四鄉西沙路項目北面地盤,亦於本年4月獲准興建7幢高爾夫球場、運動及會所設施。Fanny認為這些項目落成後,十四鄉仍有不少空間給牛居住,「總之我覺得村牛應該留在這裏,至少要讓這群黃牛在十四鄉終老。人類已經霸了很多地方住,為何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不能為動物預留生活空間?其實每區的牛隻數目也不會多,都是十幾隻、廿幾隻,我把事情說出來,也不只是為了十四鄉的牛,而是香港很多地方也面對同樣的動物沒有地方居住的問題,我不想其他地方的牛群像十四鄉那麼慘,要搬去一個自己不想去的地方。」

  • 漁護署書面回覆本報查詢719的狀況指:「牛隻719號目前仍在打鼓嶺行動中心(行動中心),情況良好。該牛隻早前因腳部受傷而被帶回行動中心接受治療。該牛隻康復及經過絕育後,被遷移至西貢郊野公園。其後,本署再接獲報告指該牛隻於市區繁忙馬路上徘徊,故本署再次把牠帶到行動中心,稍後將安排野放至郊野公園。」

  • Fanny無奈慨嘆:「我以前從未留意任何與牛有關的政策,本來以為把719帶回十四鄉很容易,把幼牛還給母牛是天經地義的事,對不對?我沒有想過花了這麼多時間、做了這麼多事也不能把719帶回來,沒想過這件事對政府來說這麼困難。」

開心趣聞 RTHK

02 Aug 2017

開心趣聞-林超榮、杜雯惠、陳淑蘭/開心體壇/開心周圍去

 

題目 :香港的牛 (第2部份後半段)

 

嘉賓: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 何佩嫻女士

西貢受傷小牛獲漁護署治理後被調遷

13 Feb 2017

撰文:  芝山                        基進報導

去年8月中,西貢十四鄉兩隻編號為「715」及「719」的小牛,因受傷被漁護署帶走治理。兩小牛痊癒後卻未能返回原居地,反而被調遷。有村民拍攝到未滿一歲的「719」小牛受傷流血時被帶走的情況。

 

漁護署:調遷牛隻為免阻塞交通

兩小牛被帶走期間,有村民一直查詢兩牛去向,及至9月時,漁護署將痊癒的715號牛調遷至西貢西面某水上活動中心外的草地,漁護署表示調遷目的是為防止牛隻阻塞十四鄉一帶的公路交通,當區一個關注牛隻組織指由於鄉村發展急速,令牛隻走出馬路,危及自身及交通,亦贊成調遷。

可是村民到過新環境探望715號牛,卻發現該處草地滿佈牛屎,草卻非常短小及疏落,與715號牛原居地相差甚遠。715號牛懷疑未能融入新的牛群,日漸消瘦,近日更失去影蹤。

未滿一歲 719小牛亦將調遷

至於另一隻小牛「719」,村民指牠比715號牛還要年幼。有村民於719小牛被漁護署帶走的前一天,拍下719號小牛依偎著牛媽媽飲奶的情況。村民指719號小牛於去年6月才出世,還未滿一歲。

以上為「719」小牛被帶走當日,村民所拍攝得到的片段,漁護署牛隊職員安撫小牛時說「跟住媽媽、不用害怕」。719號小牛當時身上有傷及流血,村民一度擔心牛隊拖拉動作會弄傷小牛。

漁護署指待719小牛痊癒後,亦會將牠調遷至水上活動中心外的草地。事件引起公眾關注,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兼項目策劃,鹿湖口述歷史計劃顧問何佩嫻於社交媒體上表示已去信漁護署要求交代調遷事件。

綠色生活﹕致新特首林太的綠色陳情書——政策貼地 環保始開花 明報專訊

01 Jul 2017

香港很多問題往往因為政策的缺失所致;

新人事新作風,新一屆政府上任,希望他們可以更貼地。

 

關注不同範疇,愛護香港、愛護大自然,重視可持續發展的市民有話想說。

 

回收 「綠在區區」回收量低

 

從堆填區爆滿開始,政府終於明白,要着力源頭減廢及回收再造才可化解垃圾困境。前者尚可從落實垃圾收費看到曙光,但後者卻愈見「淒涼」。不論大型或小型的回收商,因早前回收物價格低迷及租金貴得離譜而掀起倒閉潮,回收物出路亦受影響。

私營回收經營艱難

每次提及這,政府總以「綠在區區」等地區設施做擋箭牌(註:政府在18區設試點,委聘非牟利團體營辦並資助其後營運,協助社區收集各類回收物料,目前有4間投入服務 ,一間建造中,其餘的仍未招標),但實情是,一間數百呎的回收店一天的回收量平均可達2至3噸,面積大許多的「綠在區區」回收站一天回收量不足一噸!例如沙田及東區回收站,上半年分別回收152.2公噸及126公噸,即平均每日回收量只有0.84公噸及0.7公噸。與其依賴政府低效率及數年才能落成的回收設施,倒不如扭轉思維,打破「補貼私營回收」的禁忌,減輕私營回收商營運成本,亦為低價值的回收物製造商機,令公或私營的回收商均可在回收事業上「大展拳腳」。最後,請「好打得」的林鄭特首,除了對外打得,亦能對內打得,推動署內「打份工」心態的官員不要太離地,真正了解回收行業的苦况,為回收業的寒冬期解凍!      

 

Celia 結束一桶專棄發起人之一

 

牛牛與土沉香

 

執行部門不仁香港每年平均有600棵土沉香被偷伐,10年間,保守估計有5000棵以上的土沉香遭殃。上月,中大路旁更有一株具60年歷史的老沉香被偷伐!10多年來,政府一直忽視本港物種保育,6年前由民間自發掀起「自己沉香自己救」的護樹運動,政府始醒覺問題嚴峻。

 

今次事件,正說明如不立法禁售香港野生沉香,不打擊跨境犯罪集團,香港立名之樹最後必被砍伐殆盡!政府忽視保育原生物種土沉香以外,黃牛和水牛的命運也值得香港人關注。牠們與本地經濟及文化有數千年的淵源,可是半世紀前村落棄耕,耕牛由重要的牲畜淪為村落的流浪牛。政府一直以非人性化的管理及無價值的流浪動物視之,逐步將2千多頭原居耕牛放逐荒野,情况淒涼。

 

市民護牛行動紛至沓來,公民抗命式的去送草救牛;突顯政府忘恩負義,牛隻政策無方,執行部門更有違中國仁義文化!冀特首林鄭月娥女士以中國文化的仁愛和溫情重建香港社會的和諧及文明,讓沉香樹和耕牛有可持續的生境,下一代能看見這兩種和我們有深厚淵源的動植物!

 

何佩嫻 土沉香生態及文化保育協會總幹事、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主席

海洋保護 即禁即棄塑膠

 

特首林鄭月娥女士,《香港資源循環藍圖》中說明「於2022年或以前,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由現時1.27公斤減至0.8公斤,即40%」。然而,每年至少1200萬噸塑膠垃圾落入海洋,而八成的海洋垃圾由城市產生。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崇尚方便、即用即棄,這種生活態度讓我們大量消耗塑膠產品,每日塑膠棄置總量達2千公噸,相等於8千萬支樽裝水的重量。避免塑膠圍城,懇請政府下定決心從源頭做起,立法推動減少使用即棄塑膠。世界各地的政府相繼立法禁止使用即棄塑膠:德國、法國、美國、馬來西亞,甚至印度的首都新德里已立法禁用不同的即棄塑膠用品,香港實在不應再拖。2018年,將會是回歸第21個年頭,在特首的帶領下,能否為環境保護、推動減塑習慣踏出具前瞻性、果斷的一步——立法禁止使用即棄塑膠用品?!

 

朱江 綠色和平項目主任

 

農業 做好推銷

 

我是一個農夫,可能什麼都不懂,以下只是小弟的愚見:本地菜生產成本愈來愈高,難於在香港市場與內地蔬菜競爭,加上愈來愈多外國蔬果售賣,在香港以耕田搵食就更困難了。

 

香港「正菜」又大又靚

 

事實上,香港很多農夫種的蔬果又大又靚,而且非常好吃;假如將本地市場的蔬果進一步分級,把優質及安全的加上「正菜」認證標誌,將香港的蔬果品牌化,價錢相對提高一些,甚至協助推廣至外地,這樣不僅提高本地農夫的生存空間,也可讓世界各地更多人可以吃到香港的優質蔬果。

 

阿強 全職年輕農夫

 

城市規劃 迎「以人為本」大潮

 

上世紀的道路規劃和空間設計「以車為本」,不斷滿足汽車增長的需求。現在應「以人為本」,為市民提供理想的步行及公共空間,是世界潮流一大趨勢。早年紐約曼哈頓的棄置鐵路線,活化成長達逾兩公里的空中花園是成功的例子;最近,首爾站的行車天橋亦改建成行人天橋及綠色文化空間,並連接17條不同路線,四通八達前往明洞、南大門市場、西大門等主要景點。

 

德輔道中變步行街指日可待

 

民間組織於17年前,已向政府倡議將德輔道中改劃為行人及電車專用區,創造一個以人為本的公共空間。隨着中環灣仔繞道等基建完成,料會減低德輔道中的交通負擔,盼可開放道路予行人。若計劃成事,這條金融區裏的主要幹道會與將來活化後的中環街市連結起來,不僅為市民帶來一個舒適的步行環境,也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向其他城市展示香港的可步行性。希望林鄭上任後,能積極推動這方面的發展。

 

黃保傑 城市規劃師/拓展公共空間秘書長

 

樹木保護 快訂《樹木法》

 

香港雖有「石屎森林」之稱,但樹木數量其實為數不少。由政府管理的市區樹木數量超過160萬棵,這還未計算郊野公園或私人土地上的樹木。然而,「古樹名木冊」登記了的古樹僅有500多棵,古樹以外的樹木,倒塌、患病、無故被斬,甚至珍貴樹種被非法砍伐也時有發生,我城的樹木管理出現了什麼問題?

 

「樹木辦」設立 仍然政出多門

 

政府在2010年於發展局轄下成立「樹木辦」,意為「倡導樹木管理部門和社會大眾以專業手法管理樹木」,可惜仍未能改變各部門樹木組各自為政的陋習,一些位置「踩界」的樹木問題,部門間經常互相卸責。樹木管理預防勝於治療,當局有否足夠人手和知識為樹木作出專業檢查,一直為人質疑。建議政府盡快訂定《樹木法》,並研究長遠整體樹木栽種及護養策略,以保育在不同土地上的樹木,真正達到人樹共融。

 

余顯璧 民間樹木辦發起人之一

 

復育鄉郊 漏網之地可復耕

 

郊野公園的「不包括土地」(毗鄰郊野公園或被郊野公園包圍的鄉村和農地)未來存在着很大變數和機遇。現時香港有77幅「不包括土地」,但只有不足一半納入郊野公園範圍,其他的私人土地有發展變成豪宅的壓力,如海下灣、北潭凹、鎖羅盤等。

 

永續村落加入郊園條例

 

若果全部納入郊野公園範圍,也不一定是好事,很可能像大帽山一樣,想幫襯村民食一碗餐蛋麵也有困難。若全放手由其他團體管理,除非能有像荔枝窩一樣的實力團隊、有心村民、大筆資助等種種機遇,要複製另一個永續荔枝窩,定非易事。如何走出困局,建構香港里山倡議呢?我會從修訂郊野公園條例來想像,能否加入永續村落的部分,讓村落有適度的豁免,免受限於一些只適用於城市的條例,使不包括土地中的村落復興有更多的可能,例如經營民宿、退修營等。香港很多人想復育鄉郊,為香港未來提供多一個可能,可是往往受制於落後或不適合的條例與法規。

 

黃志俊 生態愛好者

 

文﹕李佩雯

圖﹕資料圖片、被訪者提供

編輯﹕何敏慧

為牛,隨時候命

05 Jul 2017

撰文:黃世鴻      攝影:何嘉傑                  TVB周刊 1044芾

訪問在粉嶺某商場內的餐廳當中進行,酷熱下的冷氣室內環境似乎與何佩嫻 20多年來為香港環境保育出力的背景,以及她的黑皮膚大相徑庭。「不好意思,我要有急事要處理一下。」佩嫻用手指狂掃平板電腦熒幕,在社交網絡群組發布了一段文字、幾張相片,再撥了幾通電話。趕急的節奏於十分鐘後終於稍為緩和,換上勿忙的進食速度,似乎佩嫻慣了快速處理任何事,爭分奪秒,或者不是習慣,而是迫不得已。「有大嶼山的村民見到政府工程人員砍路邊的蘆兜樹,怕連水牛僅有的食糧都要消失,就趕緊聯絡我,叫我聯絡政府相關部門停工。」佩嫻早已經習慣為保育而 24 小時候命。多年關注環境保育早在政府說要發展大澳為旅遊區開始,佩嫻已經成為「大澳環境及發展關注協會」成員,之後關注的範圍愈加廣泛:由大嶼山到全香港,由大澳的紅樹林,到客家村風水林中的土沉香。佩嫻會約見政府部門,又會聯絡立法會議員將保育事項提上立法會討論,包括近日因為有領頭大公牛被車撞倒後遭人道毀滅的事而鬧得熱哄哄的「野生牛」問題。

「有人建議在大網仔設置牛路坑,阻止在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草地的牛隻出來覓食,我覺得實在很過分。如果有草食,牛用不着走 10 公里出來村內,去吃生在路邊石隙中的草。」佩嫻說到香港的牛就變得激動。「現時在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的牛,都是受到漁護署的調遷計劃所影響而搬來。創興那邊根本不適合黃牛生活。首先是缺糧,那邊種的是大葉草,草形不長又生得貼近地面,牛隻難以進食,到冬天時間還會進入休眠。牠們沒有東西食,就唯有沿着路一直走,走到大網仔才能找到足夠食物。」

政府拒絕搭棚擋雨
2011 年開始,漁護署對本港的牛隻進行「捕捉、絕育、遷移」政策,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的空地就是其中一個放養地點,但依佩嫻所言,這樣不求環境而放養,與送牠們去死無異。「黃牛皮薄,怕熱怕凍、蹄怕濕。創興是塊空地,好天曬落雨淋又大風,種的樹不是大葉植物,不能遮風擋雨。每逢大雨,你就會見到牛隻在堤壩上來回走,找避雨地方。可惜就只有一個涼亭,來自不同族群的牛早就不會讓幼牛先吃先避雨,大牛瘦,幼牛就更瘦。」「我們試過因為幼牛體弱而致電漁護署要求他們接回幼牛到署方的草場。」佩嫻坦言這是沒有辦法當中的辦法,因為牛被漁護署接走後,很多時都沒有方法知道他們的下落。 「我們嘗試過申請在創興搭建一些帳篷做牛棚,讓牛隻可以休息。但得到的回覆是牠們是野生動物,而政府認為野生動物不用協助生存。」而為了遏止牛隻數目增加,署方更一度將捉回來的牛隻無分年紀進行絕育手術,影響幼牛發育成長。

是原生牛而非「野生牛」
野生動物不用人力協助生存是廣泛而言,黃牛沒有列入受保護名單,就沒有人去為牠們的生存出力。佩嫻大家對「野生流浪牛」去形容香港的黃牛、水牛十分反感。「牠們是原生牛,是棄耕牛,但絕對不是野生流浪牛。」佩嫻對於有部分人將香港的歷史與這些牛割裂感到不滿。「以往耕田就有牛,後來經濟轉型,大部分人棄耕,就由得牛隻繼續留在村內變成村牛,牛會記得自己出生長大的地方,將牠們移到另一個地方的話,部分牛會想盡辦法回到原地。」有時會覺得佩嫻對牛的感覺以及愛護,遠比一般人對動物為多。「牛比起狗更溫馴,你在山頭見到狗會追着你向你吠,但牛不會。我試過在田裡面的阡陌,迎頭遇到牛,牠們會自動讓路走到田中。」佩嫻不是從小就接觸牛,自從這次陌路相逢之後,就對牛有好感。她又以西貢領頭公牛被撞做例子。「公牛死後,牛群在現場徘徊很久都未離去,有村民問我有沒有唸佛機,向牛群播佛經之後牛群就散去回到林中。然後公牛死之後的『頭七』、『三七』,牛群都有出現,像為公牛守夜。」牛在佩嫻心目中一定不是野生動物,更是有靈性的人類朋友。

外國管理方法不適用
「以往農村社會,人與牛的關係密切,當牛是家中一份子。只是最近五十年,經濟轉型,牛與人的關係就割裂。有部分青年人,尤其是外國回流的,覺得牛與自己沒有關係,但老一輩的人仍然對牠們有相當深厚的感情。我曾經見過有年輕回流的村民打電話叫人捉牛,一邊捉一邊被年老的村民哭着罵他沒有良心,因為沒有牛就耕不了田,不能養活村民就沒有年輕的一代。」佩嫻認為有人要「趕絕」香港僅餘下 2,000 多隻的黃牛,是因為人牛連繫斷裂消失。「漁護署的牛隊獸醫從外國讀書回流,搞不懂香港牛與人的關係,以外國的一套模式去管理牛隻。香港的牛是與人與村共存的,習慣了有事向人求救,以外國找個地方放養圈養牠們的方法處理本地牛是不恰當的。有不少外國人成立的牛隻關注組織亦有同一問題,不理解香港牛的習性與需要,支持一些不利牛隻的政策,傷害了牛隻。」

重建人牛關係
現時佩嫻除了協助各區成立自己的牛隻關注組織,希望可以結合愛護牛隻人士的力量之餘,亦希望可以重建人與牛之間的關係,在發展時在牛群原來的居息地留出空間,讓人牛共存共活。佩嫻從立法會、牛隻關注組織着手之外,亦盡力以人傳人的方法保育香港牛「在香港要用牛復耕似乎沒有可能,我會讓人有機會去接觸牛隻。牛是非常容易讓人喜歡的動物,只要讓人接觸他們,就很容易建立關係。我會割草再送到創興水上活動中心附近餵牛,有義工會幫手,消息傳出之後亦陸續有人加入,這是最直接重新建立人與牛關係的方法。政府一直想人牛分離,希望為牠們絕育時沒有人會出聲,牛只有三四十年壽命,若果成功全面絕育的話,我們下一代將不會在香港見到牛隻。」

2017年7月新聞

01 Jan 2020

搜查線:牛牛移居食唔飽? 義工密密送嫩草

2017年03月27日(一)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70327/mobile/bkn-20170327060058522-0327_00822_001.html

 

 

 

西貢幼牛遭放逐荒野 團體轟虐待 漁護署拒改政策

 

http://www.msn.com/zh-hk/news/newsinstant/%E8%A5%BF%E8%B2%A2%E5%B9%BC%E7%89%9B%E9%81%AD%E6%94%BE%E9%80%90%E8%8D%92%E9%87%8E-%E5%9C%98%E9%AB%94%E8%BD%9F%E8%99%90%E5%BE%85-%E6%BC%81%E8%AD%B7%E7%BD%B2%E6%8B%92%E6%94%B9%E6%94%BF%E7%AD%96/ar-BBAgWwn

 

團體到立法會申訴西貢幼牛調遷 促成立委員會調查

 

http://www.msn.com/zh-hk/news/other/%E5%9C%98%E9%AB%94%E5%88%B0%E7%AB%8B%E6%B3%95%E6%9C%83%E7%94%B3%E8%A8%B4%E8%A5%BF%E8%B2%A2%E5%B9%BC%E7%89%9B%E8%AA%BF%E9%81%B7-%E4%BF%83%E6%88%90%E7%AB%8B%E5%A7%94%E5%93%A1%E6%9C%83%E8%AA%BF%E6%9F%A5/ar-BBAnZpp

 

 

舐犢情深 牛媽媽流淚

 

https://hk.news.yahoo.com/%E8%88%90%E7%8A%A2%E6%83%85%E6%B7%B1-%E7%89%9B%E5%AA%BD%E5%AA%BD%E6%B5%81%E6%B7%9A-224539097.html

 

 

 

鏗鏘集:近看大嶼2016-04-17

http://www.liberalstudies.hk/video/programme.php?vid=tcs16-1646

 

簡介:
政府正進行為期三個月的發展大嶼山公眾諮詢。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提交的報告,建議在貝澳、水口、梅窩等地方分別發展保育中心、動物農莊、滑翔傘設施、多元化戶外活動等,但現實是,過去幾年貝澳的海岸保護區出現傾倒泥頭的情況,水牛棲息地被破壞;因為當地居民反對,漁護署未能把水口納入具特殊科學價值用地;二澳的私人農場復耕被質疑有利益衝突。大嶼山的發展,究竟是建設還是被破壞?

Please reload

bottom of page